数百棵葱绿的柏树,迎着秋风像列兵一样笔直地挺立在学校门前的红岗路边;校园内,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体育运动;校道上,看不见飘落的黄叶,垃圾不见踪影,整洁美丽;崭新的教学大楼里,不时传来书声琅琅……这就是位于仲恺高新区潼侨镇的惠州仲恺高新区第三中学(以下简称“仲恺三中”)。
党的以来,仲恺高新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。仲恺三中紧抓仲恺高新区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,在仲恺高新区、潼侨镇的大力支持下,持续加大教学软硬件投入,学校面貌焕然一新,积极探索科学育才育人的举措机制,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、成果丰硕的教书育人新路子。
以前,仲恺三中教学楼后面的鱼塘水质较差,周边杂草丛生。近几年来,仲恺高新区九游会J9最新、潼侨镇对学校加大投入,对鱼塘及周边进行彻底改造,建成一个生物植物园和劳动实践基地,种上各种花草、蔬菜和水果,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贴近自然、认识自然,探索科学知识。
创建于1968年的仲恺三中历史悠久,原是为照顾归国华侨子女上学读书而创办的初级中学。后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,几经易名,2017年更名为惠州仲恺高新区第三中学,是仲恺高新区的区直属公办初级中学(7~9年级)。
区划调整以来,仲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,持续加大力度推动教育文体事业协调发展,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。仲恺三中的教学场所设施、师资力量配置等各项软、硬件投入也进入“快车道”,学校巨大的变化,处处可见。
党的以来,仲恺三中满眼春色浓。2013年,仲恺高新区和潼侨镇政府投入1400多万元修建了综合楼和公寓楼。近十年来,先后筹措近1000万元,更新了学校食堂、宿舍、科技楼多媒体教室、电脑室等设施设备,安装高清网络云课堂平台,并对足球场实行全面升级。同时,开辟了生物园和劳动实践基地。
该校所有的教室和功能室全部安装了希沃教学平台,每个班级都实现了云智能课堂。在校园内还安装了智能广播系统、智能监控系统;新开设了心理活动室、机器人创客室、劳动基地等课外活动场所,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的教学工作和学习环境。
“很多周边的群众感慨,想不到学校这些年发展这么快、变化这么大。”仲恺三中校长翟寨军坦言,得益于仲恺高新区、潼侨镇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,该校顺利实现了“老校换新颜”。
如今,仲恺三中的校园面积逐渐扩大,占地面积约40000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约13620平方米;拥有400米环形塑胶跑道的田径运动场、标准足球场、篮球场、快乐体育活动区等运动场所,教育教学设施日臻齐全。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、学生1700多名、教职工145名。其中,高级教师12人、一级教师46人,该校成为仲恺高新区初中教学的优质学校之一。
近年来,仲恺通过公招、拔尖人才引进等措施,不断扩大和改善仲恺三中的师资队伍和师资结构。该校通过鼓励教师进修,培养各级名教师或学科带头人,组织开展名优教师专题报告、上示范课、师徒结对、课题研究、主题沙龙等活动,营造良好的教研、科研氛围。
仲恺三中尤其重视结合实际创新探索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持续为教书育人工作赋能。一方面,强化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,从教学常规入手,促使新教师研究教材,过好教材关;立足课堂,激发新教师的聪明才智和教学工作的热情,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评优活动。另一方面,该校根据不同年龄、不同层次的老师特点开展研修活动,不断提升各层次特别是中年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整体素质,成效显著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十年来,仲恺三中先后3次获得仲恺高新区“初中教学成果进步奖”,3次获得仲恺高新区“初中教学成果优胜奖”。2022年中考,325名学生考上市、区重点中学,创造了该校历史最好成绩。
仲恺三中不仅重视学科成绩的提升,还重视培养学生各项特长和技能的全面发展,每周固定开展绘画、书法、声乐、舞蹈、各项体育运动和机器人创客等第二课堂活动,成绩斐然。
今年8月1日,在第十五届惠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,仲恺三中派出11支队伍参加。经过激烈的比赛,该校参赛队伍获得3个一等奖、7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,11支队伍获得了12个奖项,参赛成绩和获奖项均居全市参赛学校前列。
近年来,该校机器人创客社团多次参加国家、省、市、区等机器赛,累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350余人次,其中国家大奖38人次、省级大奖近100人次、市区级大奖200多人次。“特别是自2018年11月机器人创客室成立后九游会J9平台,学生能力不断提高,成绩不断突破。”该校有关负责人介绍,该校学生参加全国、省、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、程序设计、机器人等项目的比赛,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,更加激发了学校师生探索科学、追求真知的兴趣,培育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。
金光闪闪的奖牌背后,是仲恺三中在教育管理方面持续探索创新的一次次成效展示。校长翟寨军表示:“未来,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,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,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。继续加强‘培优补差’工作力度,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体系,加强学校安全体制机制建设,保障师生安全;高质量做好为党育才、为国育人工作,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。”